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学术长廊 > 正文
学术长廊
南京大学周计武教授为我院师生开展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2-09-19 作者:

2022年9月17日下午,人文与艺术学院“人文艺术名家系列讲座”第二十六讲通过腾讯会议顺利举行,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青年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周计武受邀为众师生带来一场题为“视觉文化研究:问题与方法”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我院史修永教授主持、校内外师生共同参与。

通过本次讲座,周计武教授在理论与案例的互参下,切身性地探讨了视觉文化的具体定义、研究对象及研究路径三大问题。讲座伊始,周老师首先以英国波普艺术家汉密尔顿的纸上拼贴作品为引,阐述了视觉文化时代来临的历史背景与衍生形态,以及此种强势文化样态的基本定义。其中,在文化研究视域下将之确定为现代社会中通过各种视觉技术制作的、以形象/图像/影像为主导的文化,其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方式,以视觉性为精神内核,是一种通过直观感知、旨在生产快感和意义,以消费为导向的视像文化形态。周教授进一步向大家指出三种理解“视觉文化”的路向,其一可追溯至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所提出的“世界图像时代”,他藉此批判现代社会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其具体表现为视觉成为文化的主因,视觉化生存经由视觉技术的进步成为可能,人类对个性化景观的追求与猎奇心理在资本的驱动下进一步发展为以“形象”为中心的景观社会与眼球经济。第二个层面即由米歇尔曾指出的,视觉文化进入消费社会后所发生的的图像转向,在将“图像”日益拔擢至中心的时代,观看行为可能与阅读的诸种形式是同等深奥的问题。最后一点为将视觉文化狭义地等同于后现代文化,一方面,我们沉浸于视觉化的幻想之中;另一方面,又担心“形象的力量”将摧毁人类的生活、生存方式。

其后,周教授厘出五类视觉文化的具体研究对象,分别为身体、符号、视觉媒介与技术、视觉性与视觉体制以及视觉观念与视觉范式,并结合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由透视法创作的画作及被景观化的现代城市画像历时地梳理了“视觉中心主义”的形成趋势。结合具体作品,周老师分析了马奈的《铁路》所捕捉到的是日常生活的碎片性与瞬间性,小孩与女性在此中转变为被注视的对象,其所指涉的性别、阶级与景观等命题背后折射出现代性对视觉秩序的构建,这种借助理性和现代文明构筑的神话迫使梵高、马奈、高更等画家改变先前的创作形式,借助其个性化的艺术语言重新塑造现实世界,并进而影响当时巴黎人对城市的认知与观赏,时代环境与艺术想象由此实现了双向互动与建构,而这正是潜藏于视觉中心主义之下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所带来的视觉迷思。

周计武老师为大家提供了方法论层面的指导,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图像学、形式主义分析、艺术史叙事、意识形态分析、符号学、编码与解码的方法对视觉形象展开深入、系统的阐释,其中,在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中,视觉文化始终倡导的是一种反思的目光,即当我们意识到“他者”的存在与其对视觉的现实操控,应保持自觉、平等、反省的意识予以回应,深入理解并阐释一场视觉的邂逅。除此之外,在米歇尔·福柯所说的透明社会之中,无所不在的机械之眼藉窥视与监控剥夺了过去的隐私空间,私人场域与公共领域的分界愈加暧昧含混。在单向性、全景化的数字监控社会之下,人类无法找到被伤害的本源,对眼光的规训制约了每个人观看的方式、对象与观念,此种不断内化的视觉中心秩序与对视觉机器的依赖正是我们需要警惕的实际指向。

讲座最后,周计武教授针对老师们的问题作出具体回应,并表示在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图像时代,人文学科的工作者与学生更应在价值理性的视野中定位研究坐标,以达致对存在与意义的现实质询。

史修永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简要点评,认为周教授以理论为主、案例为辅的分享形式为师生带来了一场既有深度,又不失生动的专题讲座,且详细梳理了“视觉文化”理论命题的研究问题与方法,为师生提供了极大地思索与研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