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座现场

管院长讲座中

管院长谈苏轼文学成就
10月22日下午,管院长应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薛以伟院长的邀请,在徐州工程学院中心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作了题为“遗爱千载苏徐州——苏轼在徐州时期的政治与文学”的专题讲座。
管院长以“遗爱”为切入点,引用《左传·昭公二十年》中孔子评价子产“古之遗爱也”以及苏轼《遗爱亭记》中“何武所至,无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的表述,指出“遗爱”体现的是为官一任、造福于民,离任后仍被百姓怀念的从政境界。管院长指出,苏轼知徐州正值42岁,他率民抗洪,兴建黄楼,求雨抗旱,寻找煤炭,劝农耕桑,弘文重教等,展示了一州之长卓越的政治才能。同时,他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以及弥足珍贵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对中国文化做出了全方位重大的贡献,为徐州这座古城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在政治业绩方面,管院长重点讲述了熙宁十年(1077)苏轼率民抗洪的事迹。他引用《宋史·苏轼本传》记载,黄河在澶州曹村决口,洪水抵达徐州城下时,“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苏轼毅然表示“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不仅制止富民出城,还亲赴武卫营动员禁军参与筑堤,“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在抗洪最危急的七十多天里,苏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洪水退后,苏轼兴建黄楼,取“土能胜水”之意,并创作《河复》诗纪念抗洪胜利。此外,管院长还详细介绍了苏轼在徐州的其他政绩:元丰元年(1078)春旱时,他亲赴城东石潭求雨,并写下《起伏龙行》;雨后赴石潭谢雨途中,创作了《浣溪沙》五首,以“簌簌衣巾落枣花”等诗句生动描绘了农村风光,被学者评价为“以农村题材正式入词者,可首推苏轼”;同年十二月,派人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访获石炭(煤炭),解决了百姓冬季取暖问题和徐州利国冶铁矿的燃料危机,并作《石炭》诗记录此事。
在文学成就方面,管院长指出,苏轼在徐州共创作诗文330篇,包括诗193首、词21首、文116篇(含3篇残篇)。他重点分析了《放鹤亭记》中“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的写景艺术,《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中“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的意境创造,以及《百步洪》中“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的比喻连用。管院长特别提到,九月九日黄楼盛会时,陈师道、王巩、颜复、张天骥等文人雅士齐聚彭城,诗词唱和,兴致盎然,盛况空前,苏辙、秦观虽未到会,但他们各自呈上名篇《黄楼赋》表示祝贺。这次黄楼盛会奠定了苏轼在宋代文坛的领袖地位,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
管院长强调,苏轼是一位照耀千秋的文化巨人,他豪放、孤独、旷达,他多才多艺,却命运坎坷,他积极入世,却屡遭攻击,但他从未失去做人的傲骨,他始终不改正直的品性、济世的初衷。苏轼在徐卓越的政绩和璀璨的诗文,将为徐州的历史增辉,为徐州的江山添彩,为徐州的人民壮怀。
讲座原计划一个半小时,因内容详实、史料丰富,实际进行了近两小时。现场师生聆听专注,反响很好。本次活动作为“苏轼文化进校园”的具体实践,通过系统梳理苏轼在徐州的政治贡献与文学创作成就,为高校学生深入理解苏轼的人格魅力与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引领。
图文来源:管仁福 赵文丫
编辑:赵文丫
审核:管仁福 李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