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科学研究 > 研究平台 > 苏轼研究院 > 正文
苏轼研究院
闫续瑞教授与任正研究员应邀出席“苏轼与惠州”——第27届苏轼学术会
发布时间:2025-07-29 作者: 浏览量:

闫续瑞教授发言

任正博士发言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会议合照

7月19日至20日,“苏轼与惠州”——第27届苏轼学术会在广东惠州成功举行。中国矿业大学苏轼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闫续瑞教授以及兼职研究员任正博士参与此次会议。闫教授担任“文献·交游”分论坛的评议人,做了关于苏轼交游的发言,同时担任大会第二场主题发言的主持人。任博士作为青年学者代表在大会第二场做主题发言。

本次会议由四川省苏轼研究会、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主办,宝鸡市苏轼文化研究会、常州市苏东坡研究会、儋州市东坡文化研究会、湖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等协办。来自全国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76所高校、科研机构、文博新闻等单位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应邀参会,围绕“苏轼与惠州”主题,就地域文化、思想情感、文学成就、惠民功业、交游交往、文献传播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并组织文化考察,实地考证惠州东坡行迹,探索其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共促苏轼研究迈上新台阶。

此外,徐州市苏轼研究陈新生会长、田传运副会长、周奎生副会长、于庆华秘书长、谭敦容先生也应邀参会,周奎生副会长和谭敦容先生在分论坛做专题发言。

大会上,任博士对惠州东坡文化景观的生成与演化机制进行了深度阐释。他指出,这一独特文化景观的形成是由官方、士人、民众三大主体共同参与,经历漫长时光层层累积创造的成果,这个景观也是“跨阶层生产”文化建构模式的良好体现。

接着,任博士梳理了景观演进的完整谱系:首先,以原生景观为奠基,在苏轼居惠期间,将中原智慧与岭南自然融合,亲手营建了白鹤峰居所、合江楼、苏公堤等建筑,其诗文(如《白鹤新居上梁文》)更赋予这些空间深刻的精神意象,奠定了物质与非物质交融的景观雏形。其次,以再生景观进行积累,进一步丰富了惠州东坡景观的建设:官方主导修缮东坡祠、确立祭祀制度;士人通过诗文题咏(如丘逢甲访古)与方志编修(如明嘉靖《惠州府志》),将实体景观升华为文化记忆经典;民众则创造丰富传说(如《苏堤传说》王朝云故事),为景观注入生活情感与灵动气息。然后,借新生景观进行创新:例如建设东坡纪念馆、打造“东坡行旅”文旅路线及“廉政文化步道”,通过运用AR、区块链等科技手段,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任博士强调,三大主体缺一不可:官方提供制度保障与教化功能,士人构建文本谱系与象征意义,民众则以口传实践赋予其鲜活生命力。三者合力,最终将东坡在惠州的实体遗迹,淬炼升华为承载“一蓑烟雨任平生”之豁达精神与岭南“敢为天下先之”思想特质的地域精神符号,深刻强化了文化认同。

面向未来,任博士建议通过制定专项保护条例、建立“景观基因库”数字化档案、深化“东坡文化+”产品开发(如沉浸式戏剧)等路径,实现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在当代的可持续传承与创新性发展。惠州东坡文化景观的千年历程,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层累生成的典范,也为理解文明互鉴与地域精神塑造提供了鲜活样本。

本次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为深化苏轼研究、弘扬东坡文化搭建了重要平台。会议通过多维度探讨苏轼与岭南文化的互动关系,不仅拓展了苏轼研究的地域视野,更为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新思路。对中国矿业大学苏轼研究院而言,此次参会既是一次重要的学术交流机会,也对研究院未来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图文来源:闫续瑞 赵文丫 何玉洁

审核:管仁福 李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