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议现场

三位教授合照

管院长发言

薛以伟教授发言

张仲谋教授发言
2025年6月12日上午,中国矿业大学苏轼研究院院长管仁福教授受邀参加 “苏轼研究能力提升座谈会”。本次座谈会由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举办,旨在深化徐州本土的苏轼文化研究,提升会员学术水平,推动地方文化建设与发展。会议由张仲谋教授主持,田传运副会长首先代表陈新生会长致辞,强调了研究会在深化苏轼研究、服务地方发展方面的责任与使命。随后,管仁福教授、薛以伟教授、张仲谋教授三位资深专家依次发言。
作为首位发言专家,管院长以“苏轼研究能力提升”为核心,结合自身数十年研究心得,系统阐述了“厚植根基、严谨理性、推陈出新”三大维度的深刻内涵,其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发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管院长开宗明义,指出扎实的研究能力是苏学之本,并将其精炼为阅读、理解、思考、表达传播四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他尤其强调文本细读是研究的根基。在现场,管院长重点“划”出了文本细读的关键点:版本意识是严谨的基石:他力荐由四川大学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等顶尖学者团队历时二十年精心编纂的《苏轼全集校注》,称其为目前苏轼研究最权威、最可靠的版本基础。管教授语重心长地提醒研究者:“学术研究容不得半点马虎。引用非权威版本,极易陷入以讹传讹的境地,损害研究的科学性。”
接着,管院长指出问题意识是深读的引擎,并以《徐州送交代仲达少卿》一诗为例,进行了生动剖析。他引导大家关注诗中“无用”、“不才”、“衰废久”等充满牢骚意味的词语,并结合“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揭示了这些情绪背后深刻的政治背景——苏轼因未获宋神宗召见而产生的苦闷与尴尬。这种带着问题、联系背景的细读,方能穿透文字表层,触及诗人的真实心境和时代烙印。
此外,管院长强调“遗爱”一词在苏轼作品中多次出现,作为古代对地方官政绩的最高褒奖,解读苏轼之“遗爱”是我们理解其徐州时期乃至整个为政思想的关键。管院长指出,苏轼《九日黄楼作》一诗中“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等句,生动记载了苏轼率徐州军民抗洪的艰辛场景,其亲临一线、身先士卒的形象也随之跃然纸上。
同时,管院长大力倡导研究者走出书斋,进行实地文化遗迹考察。他以徐州白土镇的煤矿遗址为例,说明亲临苏轼发现石炭之地,感受其地理环境,能极大地深化对《石炭歌》中“岂料山中有遗宝”等诗句所蕴含惊喜与赞叹的理解,让冰冷的文字变得鲜活可感。
最后,针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误区,管教授特别强调了学术研究必须秉持严谨理性。他直言不讳地指出,要严格区分文学鉴赏的热情与学术研究的客观性,警惕“粉丝心态”对研究判断的干扰。“苏轼的诗词文章成就斐然,但并非篇篇都是绝世精品。研究者需要理性剖析,实事求是地评价其得失,如此才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他呼吁研究者运用逻辑思维,综合归纳,以论据支撑观点。同时,管教授点明:“研究贵在推陈出新,拒绝人云亦云。”他鼓励研究者在扎实的基础之上,勇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个性化解读,让苏学研究在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随后,薛以伟教授与张仲谋教授分享研究新视角。薛以伟教授从地方文献与新技术应用角度分享了研究心得。他提出了苏轼研究要结合诗文创作、文化遗迹、地方文献等角度多元化展开,同时要避免牵强附会、刻意拔高等问题,并着重介绍了利用大数据分析苏轼作品意象分布、影响力,以及运用可视化技术重现文学历史场景等创新方法,为研究提供了新工具和新视角。
张仲谋教授则从宏观格局着眼,强调研究苏轼需具备开阔的视野。他主张跳出徐州的地域局限,将苏轼置于其一生的轨迹:“在朝—外放—被贬”、北宋文人集团(如苏门学士集团)的互动背景以及苏轼所受到的庄子、陶渊明、白居易等历代文人影响的宏大脉络中进行审视,并介绍了 “比较法”和文献考证与艺术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为深度选题和跨界研究指明了方向。
本次座谈会时间虽短,但内容充实,三位专家提纲挈领、重点突出的分享,为徐州本土的苏轼研究者提供了系统的思路、实用的方法和明确的方向。会议传递的核心共识是:唯有以扎实的文本研读为根基,融合现代新技术手段与深入的田野考察,立足徐州独特的地域文化(如苏轼在徐州的抗洪壮举、探矿发现等),深挖其与徐州的互动基因,并以严谨的态度追求创新,才能推动苏轼研究走向深入,产出高质量成果,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徐州“彭城七里”文化战略及城市文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学术动能。
会议结束后,与会者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此类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
图文来源:管仁福 何玉洁 赵文丫
编辑:何玉洁
审核:管仁福 李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