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传承与创新:苏轼与大运河文化”报告会在江苏师范大学举行。中国矿业大学苏轼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闫续瑞教授作《苏轼与徐州运河情缘》报告。活动由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矿业大学苏轼研究院协办,百余位徐州文化学者、高校学子聆听了报告会。
闫续瑞教授作报告
报告会共有四场报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徐州分院院长方忠的《苏轼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精神》,从精神层面入题,引经据典,揭示大运河与苏轼之间的精神呼应关系。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理事长周琪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苏轼文化弘扬》,从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条分缕析,就苏轼文化如何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谋得一席应有之地,从理论到实践作了详细的阐释。闫续瑞教授的《苏轼与徐州运河情缘》,把苏轼在徐州的历史事件以文缘相牵,提出苏轼可做大运河文化代言人的建议。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于克南的《苏轼文化与大运河文脉》,从地理空间入手,凸显苏轼文化在大运河文脉中的突出地位。
在报告中,闫教授首先指出,苏轼偶然与徐州结缘,却因抗洪救灾和徐州百姓生死与共。苏轼治水既是他作为徐州地方长官有责任有担当的民本精神的重要体现,也与宋神宗时期以修建水利工程、治水成效作为地方官考评的主要依据有关联。徐州是苏轼知八州中唯一一次受朝廷嘉奖的地方。
历史上徐州城经常遭遇黄河及其支流的侵袭。苏轼徐州抗洪的具体过程在其《奖谕敕记》和写给刘贡父的书信中有详细记载,苏辙的《黄楼赋》更是将此次抗洪总结为“水至而民不恐”“水大至而民不溃”“水既去而民益亲”。
“水至而民不恐”说明抗洪前是有准备的,“水大至而民不溃”说明抗洪时指挥得力,“水既去而民益亲”彰显了抗洪后的预防和心系百姓。苏轼由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市)改派徐州,偶然与这方土地结缘,却因抗洪救灾和徐州百姓生死与共。
接着,闫教授谈道,黄楼是苏轼为纪念抗洪胜利而修建,是苏轼徐州功绩的一座丰碑。百步洪因苏轼多次游览并写出传世名篇《百步洪二首》而名扬天下,宋元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关于百步洪的诗篇和传说。苏轼在徐州期间,诗文中多有涉及吕梁洪者,成为他用诗文创造的文学空间。
然后,闫教授提出,苏轼是大运河江苏段最有代表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文人,又是“千年英雄”,可以推选为大运河文化代言人。苏轼在治水实践、文学书写与民间传说中都具有持续影响力,是大运河江苏段的最佳代言人,也是连接徐州与其他运河城市的文化纽带。
江苏是中国大运河河道最长、文化遗产最多、保存状况最好和利用率最高的省份,江苏的苏轼文化遗产是大运河文化带的耀眼明珠。大运河从北向南流经江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八个城市,沿线各城市的苏轼文化遗产,既包括各类亭台楼阁等历史遗迹为主体的苏轼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与苏轼密切相关的民间传说、传统技艺等苏轼非物质文化遗产。
苏轼徐州运河文化景观的分布有明显的集聚区(核心区)与零散区(边缘区)之分,核心区集中分布在徐州市区,零散区分布于苏轼沿途行经的地区。徐州需要在运河沿线做田野调查,力争精准描绘其丰富的文化景观。
最后,闫教授呼吁,可以通过文旅融合,打造“沿运河城市寻访苏轼足迹”线路,构建苏轼文化景观的时空分布图,打造苏轼与徐州运河文化旅游线路,如彭城七里文化建设项目即是积极有效的尝试。还可以与他城共振,形成合力。徐州可与扬州、镇江、常州、苏州等城市加强互动,以大运河为线,沿线各城市为珠,以线串珠,以珠带面,形成以大运河水系为脉络的苏轼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空间格局,推动江苏省大运河沿线苏轼文化遗产在内的各类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
图文来源:徐州日报
编辑:王诗缘
审核:管仁福 李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