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楼名称的由来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七月黄河决口,八月水到徐州城下。洪水滔滔,形势万分危急,徐州城随时都有被淹没的危险。时任知州的苏轼,危难之际,他挺身而出,发出了“吾在是,水绝不能败城”的豪言壮语。他带领军民修堤坝,筑城墙,庐居于城上,不顾身家性命,过家门而不入;他冒着僭越免官杀头的风险,亲到武卫营,动员官兵抗洪。他率领军民奋勇抗洪,使徐州古城免于一次灭顶之灾。为了庆祝纪念抗洪胜利,他命人在徐州城东门之上修建了一座高楼,楼的外墙涂以黄土,寄寓“土实胜水”之意,名曰“黄楼”。
黄楼是一座苏轼为政功业的历史丰碑
苏轼徐州为政时期是他一生地方为政的高光时刻,抗洪胜利后,徐州百姓亲切地称苏轼为“苏徐州”,宋代大诗人秦观也曾在诗中写道:“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苏轼一生地方为政,唯有在徐州将一州之名连在一起,而且还受到了皇帝的嘉奖,这也是他一生知八州,唯一的一次。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一书中,称苏轼徐州为政时期为“黄楼时期”,并对苏轼此时的为政给予了高度评价。需要强调的一点是,黄楼也是一座见证徐州人民不畏洪水,勇于拼搏伟大精神的历史丰碑,正如苏轼所言:“初成百尺之楼,适及重阳之会。……实与徐民,长为佳话。”(《黄楼致语口号》)徐州的抗洪救灾是苏轼人生中极富挑战的事件之一,这是他为民保徐州古城的生死考验,是他与徐州人民的生死之交,他的英雄壮举、英雄本色怎样赞美都不为过。
黄楼是一座苏轼文化创造的文化丰碑
在黄楼建成之初,苏轼就考虑黄楼内部装点的文化内涵。他曾亲自写诗作文,多维赞美欣赏黄楼,念念不忘黄楼。苏轼对这座黄楼情有独钟,在他徐州诗文的300多篇作品中有17篇直接或间接写到这座黄楼,如《太虚以〈黄楼赋〉见寄,作诗为谢》:“我在黄楼上,欲作黄楼诗。忽得故人书,中有黄楼词。黄楼高十丈,下建五丈旗。……”诗中对秦观写的《黄楼赋》表示感谢,也为我们描绘出了黄楼的实际高度。在黄楼落成的庆典上,苏轼亲自作诗庆贺感怀,《九日黄楼作》是经典名作。他还曾邀苏辙、秦观、陈师道及其他名人高士写诗作文、绘画陈列于楼内,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赋予黄楼永久的文化景观。苏辙的《黄楼赋》、秦观的《黄楼赋》、陈师道的《黄楼铭》等都已成为文学的经典名篇。
苏轼先后在黄楼举办过两次盛会,第一次是元丰元年九月九日的黄楼落成庆典,天下才子名士,聚会黄楼。嘉宾献诗作文,盛况空前。此次盛会也奠定苏轼在北宋文坛的领袖地位。第二次是鹿鸣宴,当年秋后,三郡士子来徐参加乡试。九月三十日,苏轼亲自在黄楼主持发榜典礼,宴请新科士子。席上作七律《鹿鸣宴》和《鹿鸣宴赋诗叙》一文,反映了苏轼弘文重教的为政实践。千年时光流转,黄楼几经兴废。元明时期,黄楼曾迁移到古城东北隅,清代多次重修,皆为画阁飞檐,四周有平台围栏,直至新中国成立。自黄楼建立之日起,后来代有名人高士前来敬仰观瞻。清代的乾隆皇帝曾多次登上黄楼,和诗次韵怀念苏轼。
黄楼已然成为徐州的文化地标。
1988年,黄楼重建于庆云桥东侧,故黄河南岸,外观为双层飞檐,内部结构为三层。现在新的黄楼内部展陈改建方案已做好,下面开始陆续施工。新的内部展陈方案以千年、一年、一天为时间轴线,依据宋代美学时尚,融和了现代多媒体技术,再现还原黄楼文化景观,使之更加绚丽多彩、引人入胜。
黄楼是一座彰显以民为本、遗爱于民的精神丰碑
苏轼带领徐州人民抗洪铸就的黄楼精神,其内核就是“以民为本,遗爱于民”,其文化内涵已超出了抗洪的具体事件,而是他知徐州时期积极有为、勇于担当、勤政爱民思想的核心所在。苏轼是世界级的文化名人,2000年他曾被法国《世界报》评为在公元1000年前后生活的十二位世界知名人士,名为“千年英雄”。苏轼带领徐州军民抗洪,是惊天动地的壮举,他的积极有为、勇于担当的作为生动地诠释了千年英雄苏东坡的精神内涵,这也为后来的为官者提供了一个为政的参照度, 做官就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遗爱一方。这也是黄楼几经毁废而当今仍然巍然屹立的精神所在。
当今我们对苏轼人格的欣赏更多的是无论顺境,还是逆境表现出的那种淡定洒脱、随遇而安的豁达,比如人们极为欣赏的那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定风波》。随遇而安的豁达是大英雄人格的一个方面,大英雄人格还应“有志于天下”,以民为本,遗爱于民,这才是千年英雄苏东坡的真正本色。
黄楼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当今时代文化精神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这为我们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发展指向提供了历史与现实延承的逻辑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