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师资队伍 > 荣休教师 > 正文
荣休教师
王青 教授
发布时间:2020-07-28 作者:

▋基本信息

姓名:王青

性别:女

民族:汉

出生地:北京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职务: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校语委办副主任(兼)

职称:教授

电子邮箱:wangqing126@cumt.edu.cn

通讯地址:江苏徐州大学路1号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

学术兼职: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研究会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学会理事;江苏省语言文字应用学会理事;江苏省美学学会理事;国家语委语言文字督导专家;中国煤炭文联朗诵协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


工作经历

1984年7月-1986年3月  在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任教;

1986年3月-1994年12月 在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工作;曾任《煤图学刊》责任编辑;

1994年9月-至今       在中国矿业大学任教

学习经历

1984年7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1998年7月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学位班;

2007年6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

2005年3月-2005年4月在中央党校参加五部委举办的高校社科骨干研修班学习;

2007年7月-2007年8月赴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学习;

2016年7月在江苏省委党校学习。

专业与研究方向

专业:中国语言文学专业

研究方向:文艺理论与批评,中国现当代文学,影视美学,新媒体与文化传播

主要科研项目

1.2003-2005主持完成江苏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创作研究”;03SJD750008

2.2006-2008主持完成中国矿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专项基金项目“印象主义批评在中国”;

3.2002-2009年主持完成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推普工作以城市为中心向农村辐射的影响研究”;06SJB740019

4.2009-2013年主持完成中国矿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审美与现代:中国现代印象批评研究”;2009W34

5.2015年3月主持完成徐州市社科联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化大众化研究”;15XSM-017

6.2017年3月主持徐州市社科联项目“徐州如何建设好一带一路门户城市”;17XSS-048(结题)

7.主持2018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研究视域下网络文学的批评方法”18ZW5001(在研)

8.主持2020年徐州市社科联项目“徐州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20XSM-119(在研)

主要教改项目

1.2015年6月主持横向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平面广告对企业文化传播的研究”;

2.2016年-2018年主持完成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文科硕士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实践”。

3.2018年-2020年主持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国际化视野下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培养模式探索”;YJSJG-2018-024

4. 2020年主持中国矿业大学国家级一流课程培育项目“新时期文学研究”线上课程。

主要著作

1.专著《性别与叙事:中国五四女作家创作论》,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专著《审美与现代:中国现代印象批评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3.参编《大学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王一川主编)

4.编著《普通话水平测试与朗读训练教程(最新版)》,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4年2次印刷

5.主编《公文写作》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6.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研究专题(1978-2010)》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代表性论文

发表论文80余篇,主要论文:

1.一个圣人和凡人:重读《毛泽东传》,《云南图书馆》1995年第1期;核心

2.追寻理想 探索命运:曹禺与奥尼尔戏剧之比较,《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核心,CSSCI),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戏剧戏曲研究》1999年第1期索引;

3.《诗人的自觉与独立》载《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0年第7期、《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9期索引;

4.《废名的叙事策略与宗教情怀》,《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核心,CSSCI),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4期索引;

5.《从胡适看知识分子的人格觉醒》,《晋阳学刊》2000年第1期;(核心,CSSCI)

6.《留学生与国剧运动》,《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7期全文转载;

7.林黛玉诗之“味”及其审美品格,《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核心,CSSCI)

8.性别与叙事:凌叔华小说创作论,《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9.纫草结蕙拔心不死:论冯沅君的《卷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核心CSSCI);

10.能指的狂欢:罗兰·巴尔特的意义,《江淮论坛》2006年第3期(核心CSSCI);

11.中国现代印象批评述论,《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核心CSSCI);

12.世界眼光与本土意识-对“为文之艺”的思考,《名作欣赏》 2007年第1期(核心);

13.梁实秋与国剧运动,《艺术百家》2007年7期(核心CSSCI);

14.双重视野的中国文学精神,《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6期(核心CSSCI);

15.曹禺与钱钟书的“围城”世界之比较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8年1期(核心,CSSCI);

16.叙事学视阈下小说评点者及其美学价值,《中外文化与文论》第19辑(CSSCI);

17.论市县广播对推广普通话的作用,《新闻爱好者》2010年3期(核心);

18.风险社会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媒介角色审视,《新闻界》2011年第2期(核心CSSCI扩展);

19.诵读经典对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的意义,《新闻爱好者》2011年5期(核心);

20.情感超市与媒介霸权,《中国电视》2011年第7期(核心CSSCI);

21.文化想象与身份建构:论全球化语境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浙江职业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CSSCI扩展);

22.主流电影:国建形象的建构与传播,《福建论坛》2012年第10期(核心CSSCI);

23生态批评:理论建设与家园意识,《齐鲁学刊》2013年第3期(核心CSSCI);

24.宝黛悲剧存在之探源,《明清小说研究》2013年第2期(核心CSSCI);

25.乡村想象与叙述策略,《中国电视》2013年第3期(核心CSSCI);

26.空间视域中的城市与乡村,《中国电视》2013年第11期(核心CSSCI);

27. 正阳门下:新北京精神的传播,《中国电视》2014年第3期(核心CSSCI)

28.微时代的文化表征与文化安全,《文艺评论》2016年第2期(核心CSSCI扩展版);

29.从《江南三部曲》看格非小说回归古典的文本实践;文艺评论2016年第12期(核心CSSCI扩展版);第二作者;

29.影像足迹:追寻南宋百年历史——评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南宋》,《 中国电视》,2016年第11期(核心CSSCI);第二作者;

30.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学批评何为?中国图书评论2017年12期(核心CSSCI扩展版);

31.《西去东来》:用纪录片传播中国好声音,《中国电视》2018年第9期(核心CSSCI);

32.《锺山》杂志四十年发展变迁研究,《出版发行研究》2019年第3期(核心CSSCI); 第二作者;

3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主要特点,《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核心)。

获奖情况

1. 2000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2.2001“中国现代文学”获校优秀课程(主要成员:排名第二);

3.2002“中国现代文学”获江苏省优秀课程(排名第二);

4. 2003获校级优秀教学质量二等奖;

5. 2004获校级优秀教学质量二等奖;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6. 2004年论文获“江苏省第四届语言文字工作优秀论文二等奖”;

7. 2006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8.2006年入选中国矿业大学第五批青年学术带头人;

9.2007年获中国矿业大学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10.2008年获中国矿业大学“三八红旗手”称号;

11.2008年9月获江苏省优秀语言文字工作者称号;

12.2010年获校级优秀工会积极分子称号;

13.2011年获校级优秀班主任;

14.2012年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排名第二);

15.2012年获得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教育部语用司管理办公室);

16. 2013年获中国矿业大学“书香家庭”称号;

17.2014年获中国矿业大学校外实习优秀带队教师;

18.2016年获得江苏省第四届“阳光校园”微电影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19.获得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20.2015-2016年度中国矿业大学“百佳本科教学教师”;

21.2015-2016年度中国矿业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教师”;

22.2016-2017中国矿业大学“百佳本科教学教师”;

23.2019获徐州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三等奖;

24.2019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十三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开设课程

本科:中国现当代文学、新时期文学研究、新媒体与品牌战略、媒介融合等

研究生: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小说叙事学研究、文艺美学、文学传播与媒介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