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至15日,“遗脉相承,铸魂续梦”实践团队由中国矿业大学"文·心"赋能辅导员工作室指导,以江苏省南京市、苏州市、南通市三地的工业遗产为研究载体,集结三支分队分别走访金陵制造总局、南京长江大桥、大生纱厂等工业遗产地。团队成员将文化感知与工业遗产文化传承研究相结合,以历史悠久、特点鲜明的三地为调查对象,力图深入挖掘积攒工业时代的独特记忆、弘扬工业精神。
8月14日下午,实践团南京分队成员前往南京晨光1865街区,捕捉并提炼1865创意产业园区所蕴含的多层次文化感知,探索其在推动工业遗产保护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中的成功路径与未来潜力,为工业遗产在新时代的活化利用提供宝贵经验与启示。苏州分队成员前往江苏省苏州市第二制药厂旧址展开实践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成员们参观了老厂房的特色建筑及废弃的设备,斑驳的痕迹让成员们切身感受到了工业遗产的厚重历史。园区在原有遗产的基础上加以改造,适当引入了当前时尚的潮流元素,将工业时代的独特记忆与当前的潮流融合在一起。但是由于缺少宣传,园区内的人流量屈指可数,如何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如何将工业遗产所蕴含的工业精神传播开来等等是产业园要面临的难题。
实践团成员(左)在工业遗产所在地进行问卷调查
8月15日上午,实践团南京分队在团队指导教师史修永教授的带领下一起前往南京长江大桥,踏上了一段特别的文化探索之旅。这次实践不仅是一场对历史的追寻,更是一次对文化创新与城市记忆传承的深刻反思。南京长江大桥曾经是工业时代的见证者,更因其承载的红色精神而成为重要的文化象征。苏州小分队前往江苏省苏州市苏纶场展开实践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该场所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不够合理恰当,该场所过于商业化而忽视了对相关遗产的开发与利用,使得场所缺乏独特性,无法体现文化与历史的价值,这些因素也导致了该场所缺乏人流量。南通小分队则前往大生纱厂和唐闸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深入调研,她们通过走访街区对其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了解到南通市留存至今的张謇近代民族工业文物遗存共有50余处,其中大生纱厂、大达内河轮船公司旧址等省级及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0多处。在他们感受“实业救国”的工业精神的同时也与当地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访谈,深刻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之美。
实践团成员与史修永老师在南京市下官火车主题园区的合影
8月15日下午,实践团队前往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丝织厂旧址开展调研实践活动。成员们先参观了苏州第一丝厂旧址的外部景观,学习了苏州第一丝厂的发展历史。如今的第一丝厂是苏州唯一完整地保留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标志建筑红砖瓦房,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以及中国传统丝绸产业的生产景观,是首屈一指的文旅交融示范站点。
“遗脉相承,铸魂续梦”实践团队通过实地探访,团队成员深入了解这些地方的文化感知与艺术美感,深入考察其工业精神与文化的挖掘利用情况,记录了三地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情况与发展状况,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考察见闻并形成详实资料更新现有认知。不仅如此,实践团成员还对游客及工作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并发放了100多份问卷,收集了关于工业遗产地的真实感受与见解,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江苏省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
团队成员刘芊倩说:“在南通工业遗产基地的实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座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工业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南通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工业遗产。尤其是以大生纱厂为代表的工业遗产,不仅见证了南通乃至中国工业发展的历程,也承载了张謇等实业家实业救国的宏伟理想。这些遗产不仅仅是冰冷的机器和建筑,更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传承。”
团队成员江彩烨说:“工业遗产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工业文化、技术知识和社会价值观,它们是工业发展历程的实物见证。三城工业遗产发展与保护极具特色,不同时代的工业遗址见证了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承载着时代记忆,蕴含着时代精神,是工业文化遗留下的产物。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意义重大,工业遗产不仅仅是保存物质形态的历史遗迹,更重要的是守护城市的根与魂。每一块砖石、每一台机器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激发着人们对过去和未来的共鸣与尊重。”
团队成员朱青霞说:“本次社会实践,我们去到了苏州的姑苏69阁、第一丝厂以及苏纶场,来到这些地方,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废旧的红砖厂房,以及被改造的产业建筑,每个角落都是历史的印记。我们还看到一处工业设备放置地,还有高耸的烟囱,看着这些充满岁月痕迹的工业建筑,我们仿佛看到了在那个时代它们运作的场景。这些工业遗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人类工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对该工业遗产的考察与调研,我们认识到了工业遗产的发展模式,以及所承载的丰富历史和文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