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议现场

闫续瑞教授进行记录

特聘研究员任正发言

会议合照
9月16日上午,苏轼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任正博士应邀返院进行座谈交流。苏轼研究院院长管仁福教授、常务副院长闫续瑞教授、研究员邓心强副教授、办公室主任李贞老师以及7名学生共12人参加本次交流会。
交流会由管院长主持,他对任正博士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任正博士本科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中文系,这次师生相见,格外亲切。任正对老师们多年的栽培表示感谢,并对近年关于苏轼的研究情况进行简要汇报。在硕士与博士期间,任正在苏轼研究领域深耕,其硕士论文以苏轼文化遗迹的形成与文化价值为研究方向,并被评为华中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则从民间文学角度切入,研究苏东坡传说,亦获评优秀博士论文。
自2021年起,任正已发表多篇苏轼研究相关文章,其中《东坡文化景观的多维叙事与当代表达》发表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另有多篇文章被《苏轼研究》等刊物录用。此外,他还积极参加国内外苏轼学术会议,自2021年至今已参加6次研讨会,多篇会议论文被收录出版。
随后,任正重点阐述了 “东坡文化景观”这一创新概念。他指出,东坡文化景观可分为实体型与意象型两大类:前者包括亭台楼阁、祠庙墓冢等客观存在;后者则指向文学书写、口头传说和当代影像所构建的符号化景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东坡文化景观的三种叙事方式:其一是跨时间叙事,即文化景观随历史更迭层累重构的叙事方式,可分为“原生型”“再生型”和“新生型”三类;其二是跨空间叙事,即在苏轼的出生地、仕宦地、贬谪地和归葬地这四类主要活动区域形成的丰富景观;其三是跨文体叙事,即在诗、文、小说、戏曲乃至民间传说中,对同一景观的不同书写形成的丰富表达。同时,任正还以徐州黄楼为例,比较了正史记载与民间传说中对黄楼由来截然不同的解释,揭示出实体景观与意象景观之间的张力与互动关系。
面对当前的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需求,任正提出了东坡文化景观在当代的三种主要表达方式:一是遗产化,即通过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或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实现固化保护;二是文本化,即借助地方志、文化读本等文本形式构建可传播的文化空间;三是影像化,即依托影视剧、动画、电子游戏等新媒体形式扩大传播力。此外,他对徐州打造的“彭城风华”实景演出表示欣赏,认为这是徐州东坡文化景观新生型的典型代表,有效推动了文旅融合与文化传播。
接着,结合自身研究经历,任正向师弟师妹分享了五条学术心得:一是学术研究要秉持长期主义,在确定研究方向后要坚定深耕,切忌游击式研究;二是要树立时空观念,要结合历史与地理的研究视角看待问题;三是要了解不同期刊的偏好与专栏,有针对性地投送稿件;四是要与时俱进,积极利用数字人文、AI辅助等新工具新方法;五是要积极参与会议,通过学术会议开拓视野、结识学者、交流思想。此外,他还推荐了《三苏学刊》《苏轼研究》等苏轼研究专门刊物以及乐山师范学报、海洋热带学报等刊物的苏轼专栏,为研究生同学提供投稿参考。
在问答环节,同学们就论文写作、材料处理、选题切口等问题踊跃提问,任正结合自身经验一一解答。管院长、闫老师、邓老师也分别从研究思路、版本选择、经典阅读等方面做了补充和总结,强调夯实文献基础、重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最后,管院长进行总结,他表示,希望以此次交流为起点,持续推动矿大苏轼研究院与各界学者合作,共同为苏轼与徐州地方文化研究注入新活力。
本次交流会圆满结束。
图文来源 / 管仁福 赵文丫 何玉洁
审核 / 管仁福 李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