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奎生教授进行讲座

周奎生教授进行讲座

周奎生教授谈苏轼经历

讲座现场

管仁福院长进行点评

讲座合影
3月26日下午,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员、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周奎生在中国矿业大学镜湖大讲堂开讲“诵读经典,走近苏东坡”系列讲座第五讲:苏轼在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本次讲座,周教授从《自题金山画像》一诗切入:“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指出此诗虽带有自嘲意味,但着意强调了“三州功业”,并由此从三个维度解读了苏轼在惠州的功业及其将惠州视为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建功立业时期的原因。
一是旷达与圆融——突破困境。绍圣元年(1094)至绍圣四年(1097)期间,苏轼在惠州度过了约两年六个月的时光,他与幼子苏过、侍妾朝云及三名老仆相依为命,受到了皇帝疑忌、政敌迫害、贤妻去世以及连遭五贬等多重打击。但即便是面临如此困境,苏轼始终保持着旷达的态度,且处理难题的方式比黄州时期更为圆融。
周教授将苏轼突破困境的主要做法总结为四点:其一,化解仇怨。苏程两家因苏轼的姐姐苏八娘之死结怨,本是亲戚,却42年没有来往。绍圣二年(1095)正月,程正辅到任广州。苏轼托程乡令侯晋叔口头代为问候,转达和好之意,程正辅很想和好,并愿意相见,一叙亲情。从此来往逐渐密切,诗文唱和,书信往还。程正辅给予苏轼很大帮助,苏轼为程家写《外曾祖父程公逸事》。其二,广交朋友。苏轼交友只论人品不论身份,他在惠州所交好友有岭南地方官、外地官员、和尚、道士等各类人士,这些好友不仅使苏轼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能够扩大视野交流信息,还常帮助他传递信息、渡过生活难关。其三,修身齐家。幼子苏过、侍妾朝云及老仆随行,家庭和睦,其乐融融。其四,养生健身。苏轼常研习养生方法,搜罗预防疫病验方,制作美食美酒。此外,针对苏轼的旷达与圆融的具体表现,周教授还通过《记游松风亭》《与子由弟书》《食荔支二首》《书陆道士诗》《昙秀相别》《记惠州土芋》《书归去来辞赠契顺》等作品及其背后所蕴涵的故事进行了生动具体的介绍。
二是博爱与兼济——惠泽民生。周教授指出,苏轼虽被贬谪,但并非偏安一隅不问世事,而是兼具出世的情怀与济世的策略,在善其身的基础上做到兼济天下,积极为当地百姓办实事。他筑建“两桥一堤”(新桥、西新桥和苏堤),既方面百姓出行,又增添亮丽风景,惠州西湖由此闻名;助建士兵营房,解决了士兵居住的问题,利于社会稳定;争取便民政策,允许本路各州农民在当年秋季缴纳赋税的时候,可以钱粮各便,使百姓普遍受益;热心惠民事业,如筹建碓磨、推广秧马、引泉入城、救灾济民、治瘴防疫等。可见,苏轼是一个“纯粹的民主主义者,真正做到了以民为本,因此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三是执着与超逸——文与道俱。周教授首先介绍了苏轼寓居惠州的诗文创作情况:苏轼在惠州共创作了587篇诗词文章,堪称仅次于黄州的又一个创作高峰。主要包括关心国事民生、描绘山水风物、抒写亲情友情爱情、交游唱和诗、和陶诗、书信等内容,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既有忧国忧民的执着,又有归隐山林的超逸。周教授还通过对文与道关系的梳理,指出苏轼在欧阳修“文以明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儒家思想为主,融会贯通了道家、佛家思想。
最后,周奎生教授总结道,“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苏轼惠州时期的功业在于困境突围,在于惠泽民生,在于文与道俱,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在此进一步完善了知识分子战胜人生困境的新范式;开拓了观照自然社会人生的新视野;丰富了民族文化中化解灾难的心理调适和应对策略,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文化意义。
讲座点评环节,中国矿业大学苏轼研究院院长管仁福教授首先指出,周教授从《自题金山画像》一诗切入是准确的。不同于在徐州时期,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时身处困境,无权签署公事,这是苏轼将此三州作为一生功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管院长还指出,周教授提到的“文与道俱”非常重要。苏轼一生肩负着崇高的文化使命,即斯文有传、继往圣之绝学,他一生最看重的三部解经著作(《东坡易传》《论语说》《东坡书传》)是在被贬的地方完成的,这体现了宋代文人文化观念的转变,不同于唐代文人以建功立业为人生最大追求,他们更注重文化传承。接着,管院长强调,苏轼文化是精神文化、铸魂文化,开展苏东坡系列讲座不仅有助于宣传苏轼文化,还能使更多人通过讲座全面、深刻地了解苏轼,学习苏轼的豁达精神和文化传承精神。最后,管院长鼓励大家按照周教授列出的参考书去全面了解苏轼,并再次感谢周教授的精彩讲座。
此次活动由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共青团中国矿业大学委员会、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中国矿业大学苏轼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镜湖讲座中心共同主办。
图文来源 /管仁福 何玉洁
编辑 /赵文丫
审核 / 管仁福 李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