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科学研究 > 研究平台 > 苏轼研究院 > 正文
苏轼研究院
苏轼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闫续瑞教授主讲《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
发布时间:2024-10-18 作者:

 7月7日,由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主办,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宣传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全民阅读领导小组办公室承办的徐州经开区2024年全民阅读周活动在环球港一楼太阳大厅开展。苏轼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闫续瑞教授为阅读者作了题为《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的讲座。

 苏轼与苏辙出生于四川眉山。眉山古称眉州,早在1000多年前就是州、郡治所。两宋期间,共有886人考取进士,史称“八百进士”,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进士之乡”。现在眉山建立了三苏祠,祠堂外有对联:“蜀中多才子,三苏天下奇。”祠堂内有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宋史·苏辙传》记载:“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轼兄弟从小就有很多共同之处,二人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并在道观、学舍刻苦读书,年少时便立下报国壮志。然而兄弟二人的性格却迥然不同,苏轼热情奔放,苏辙沉静恬淡;登山临水,苏轼率先而行,苏辙先谨慎观察,才肯继续前行;面对好的字画,苏轼欢呼雀跃,苏辙则淡然接受。苏轼一生大起大落,尝尽世间悲苦离愁;而苏辙谨慎一生,未尝一日“由着性子”去。

苏轼与苏辙兄弟皆年少成名,不仅在文学上相互切磋,更在人生道路上相互扶持、共同面对风雨。苏轼视苏辙为挚友:“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苏轼诗集》卷三十五)。苏辙则敬苏轼为良师:“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轼任凤翔签判,苏辙送苏轼赴任,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离京城一百四十里的郑州西门外;苏轼任密州太守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寄托对苏辙的思念之情;1077年,七年未见的兄弟二人重聚首,苏辙送兄赴徐州,在徐州住了一百多天,因不愿与兄离别,赴南京签判任的行期一延再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在诀别诗中对苏辙写道:“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其一);苏辙一面照顾兄长的家眷,一面上书神宗,愿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兄弟二人贬谪两地,唱和往来,处境虽恶劣,思想却超脱,处处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顽强的意志。苏轼去世后,苏辙所作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详尽叙述了苏轼一生的事迹,高度评价了苏轼的文学成就。这是宋代第一篇对苏轼生平作系统论述的文章,为研究苏轼生平提供了最原始、最权威的资料。

苏轼与苏辙二人的兄弟情谊超越了世俗的功利与算计,并由兄弟之爱推广至人间大爱,成为了我国历史上一段温馨而动人的佳话。二苏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人生历练有助于个体生命的成长:“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贬谪三地期间,是苏轼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更是他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创造是最根本的财富,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最后,闫续瑞教授呼吁在座的读者们:“学习二苏,饱读诗书;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

讲座现场反响热烈,氛围活跃。此次讲座不仅加深了读者们对于苏轼、苏辙两位文学巨匠及其作品的理解与认识,更激发了大家对于亲情、友情和人间大爱的深刻思考,传播了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

图文来源:苏轼研究院

审核:管仁福 闫续瑞 李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