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6日上午,管仁福院长应“徐博讲坛”邀请,在徐州博物馆学术报告厅开展了题为《苏轼徐州抗洪保城铸丰碑》的讲座,详细讲述了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苏轼带领徐州军民抗洪筑伟业、黄楼立丰碑的历史故事和“黄楼精神”。讲座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为听众展现了苏轼作为一州之长的政治才能和人文关怀。
管院长首先介绍了苏轼在徐州的主要贡献和成就。作为徐州知州,苏轼在徐州生活了近两年时间,他率民抗洪,兴建黄楼,求雨抗旱,劝农耕桑,寻找煤炭,弘文重教,展示了一州之长卓越的政治才能。同时,他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九日黄楼作》《登云龙山》《百步洪二首》《石炭并引》《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二首》《宝绘堂记》《放鹤亭记》《徐州上皇帝书》《浣溪沙五首》《永遇乐》“明月如霜”等,使云龙山、放鹤亭、百步洪、燕子楼、快哉亭等徐州名胜,都在他的笔下熠熠生辉,光耀千古。苏轼还有弥足珍贵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在气功、烹饪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对中国文化做出了全方位重大的贡献,为徐州这座古城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接着,管院长讲述了苏轼带领徐州民众抗洪保城的过程。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抵达徐州,同年七月,黄河在澶州(今河南濮阳)曹村决口,洪水肆虐,迅速逼近徐州城下。至九月,洪水水位高达二丈八尺九寸,严重威胁着徐州城的安全:“方水之淫也,汗漫千余里,漂庐舍,败冢墓,老弱蔽川而下,壮者狂走,无所得食,槁死于丘陵林木之上。”(苏辙《黄楼赋》)“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七十余日不退。”(《河复并叙》)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苏轼迅速组织力量,亲自指挥抗洪工作。他铿锵有力地发愿:“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他动员习水者驾船救援被困百姓,并亲自到武卫营号召士兵筑堤护城。苏轼身先士卒,不顾个人安危,日夜坚守在城墙上,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成功保卫了徐州城。洪水退后,苏轼又上书朝廷,请求蠲免徐州赋税,并着手加固城墙,进一步预防水患。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体现了苏轼临危不惧、勇于担当的领导风范,更彰显了他以民为本、遗爱百姓的高尚情怀。
然后,管院长分享了苏轼兴建黄楼的故事。洪水退去后,苏轼在徐州东南角城墙上兴建了一座黄楼。黄楼之名取土能胜水之意,以纪念此次抗洪胜利,并寄托对百姓的深切关怀。黄楼的建设历时半年有余,从元丰元年(1078年)二月动工,至八月十二日完工。九月九日重阳节,黄楼举行了隆重的庆典仪式,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祝贺。苏轼及其友人纷纷赋诗作文,以表达黄楼聚会的盛大和对黄楼的赞美,如苏轼的《九日黄楼作》、苏辙的《黄楼赋》、秦观的《黄楼赋》、陈师道的《黄楼铭》等。
在讲座中,管院长还指出了黄楼所代表的历史文化和遗爱精神对于后世的重要意义。他强调,建成的黄楼,不仅是苏轼带领徐州军民抗洪胜利的历史见证,更是彰显苏轼以民为本、遗爱于民黄楼精神的历史丰碑,同时又是后人缅怀敬仰苏轼的文化圣地。黄楼盛会确立了苏轼在北宋文坛的领袖地位。自宋代起,直到明清时著名的文人墨客,他们来到徐州都要瞻仰登临这座巍巍黄楼,并写诗作文寄托他们对苏轼的缅怀敬仰之情:“君不见彭门之黄楼,楼角突兀凌山邱。”(郭祥正《徐州黄楼歌寄苏子瞻》)“空余苏公楼,突兀起寥廓。”(陈基《徐州》)“老夫拥裘只匡坐,雪中日日看黄楼。东坡先生不在世,令人轻我东家丘。”(归有光《黄楼行》)“太守为民犹切意,况吾饥溺敢忘情?”(爱新觉罗·弘历《登黄楼作》)这些诗文不仅丰富了黄楼的文化内涵,也进一步传扬了苏轼“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苏轼是一位光耀千秋的文化巨人,他在徐州的卓越的政绩和璀璨的诗文,为徐州的历史增辉,为徐州的山水添彩,为徐州的人民畅怀。苏轼的为政理念和人格力量为后来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为政做人的参照度:做官就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遗爱一方;做人要学习黄楼精神,立善有遗爱、终身不懈怠。
图文来源:苏轼研究院
审核:管仁福 李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