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中国矿业大学法学专业始建于1987年,拥有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点。现有专职教师 1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 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人。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司法部、应急管理部、教育厅等纵向科研课题16项,发表论文CSSCI检索30余篇,SCI检索5篇,出版专著与教材10部;承担横向科研项目多项,科研经费100余万元。本专业以经济法学为学科发展方向,尤其在安全生产法、能源法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并对相关立法产生实质性影响。
本专业主要开设课程有:法理学、中国法制史、法律职业伦理、民法学、刑法学、商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能源法学、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等。
专业配备设备先进的模拟法庭、证据实验室、案例评议室等教学设施,近5年来获得科研经费和教学项目建设经费等总计达到800万元。同时,还设有专门面向法学学生的专业奖学金;拥有徐州地区首个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与国内知名律师事务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并以其为平台打造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创造条件和利用提供的各种机会,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法律实践活动和跨区域的专业比赛,并多次受到全国、江苏省和徐州市表彰。法律援助中心代理的“刘超捷诉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服务合同纠纷”一案曾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64号)。本专业通过模拟法庭,诊所教育,专业实习、案例研习等方式强化法学应用技能,特别重视学生完善人格的培养,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行政、立法、司法机关、仲裁机构、法律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法务工作。近三年就业率均98%以上,升学出国率25%以上。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始创于1994年,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设有中国矿业大学苏轼研究院(挂靠)、《红楼梦》研究所、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煤矿文学与工业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建有语言认知、线性编辑等实验室供师生开展实践课程。
现有专职教师 19人,其中教授 4人,副教授 10人,讲师 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人,出站博士后2人。硕士生导师11人。3名青年教师入选学校的“启航计划”。4位教师先后被学校遴选为青年学术带头人,6人被学校遴选为校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5人被评为校“百佳教师”,3人被学校评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外国文学》课程荣获省级在线开放课程。
本专业坚持以立业教育为基础、立人教育为根本的“双立教育”理念,主要开设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基础写作、应用写作、秘书学及实务、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等。旨在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深厚人文素养,能够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
毕业生主要面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新闻部门,主要从事秘书、新闻、教育、情报信息、档案管理、文化宣传以及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和教学等工作。近三年就业率均98%以上,一批优秀的学生走向中纪委、中宣部、国家发改委等国家和省市政府机关重要岗位。升学出国率40%左右,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进入伦敦大学、诺丁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深造。
广播电视学
广播电视学专业开办于1994年,现建有广播电视实验室、虚拟演播室、影视编辑室、影视制作训练基地和无人机航拍实训基地,摄录编配播设备齐全。本专业在长期的教学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基于能力为核心的全媒体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定位明确,办学思路清晰,旨在培养能适应全球化、数字化、专业化和媒介融合时代要求,掌握扎实新闻传播理论知识,具有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近年来,本专业又从新技术带来的社会变迁视角出发,紧密结合新闻传播学科的范式变化,将新媒体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带入到教学中,不断拓展学科发展向度。
广电专业学生创作的微电影作品曾获全国奖最佳导演奖1项,最佳作品奖1项,省级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0余项,三等奖20余项,市级奖60余项,有4人获市级技术能手称号。教师曾获国家广电总局、江苏省和甘肃省等所颁各级各类优秀作品奖,学校就业促进特等奖、一等奖,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最美教师•师德楷模,更是有多人次获省级微电影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学校“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和“百佳本科教学教师”等称号。
毕业生可从事新媒体新闻采编和音视频制作、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和电视节目制作、广告策划与创意、短视频营销、产品推介、品牌和企业形象包装、文化建设、企业媒介关系、媒介经营与管理等工作。在“最好大学网站"发布的全国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排名中,本专业就业率排名第一。本科生就业率更是连续6年达100%。
音乐学
音乐学专业创办于2006年,具有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授予权。音乐系现有专职教师1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含博士6人(4人在读),其中具有海外求学经历的教师2人,并有外聘专家教师10人。目前,音乐系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0余篇、CSSCI检索16篇,SCI检索4篇,出版专著与教材5部,发行个人音乐作品专辑1部;获得教育部纵向课题2项、省级及省厅级纵向课题5项、市厅级及校级课题20余项、精品课程1项。
音乐学专业具有完备的实验教学条件,包括音乐厅、YAMAHA钢琴琴房、苹果MIDI实验室、舞蹈训练中心、电子音乐工作室、录音棚、电钢琴教室、视听教室等,为学生艺术实践和学科竞赛提供了高端完备的教学设施条件。音乐学专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艺术实践和学科竞赛,音乐学专业于2010年参加第14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合唱单项决赛并荣获全国优秀奖,2011年参加中国煤炭文工团主办于国家大剧院的“五一音乐会”,2014年参加中国音协举办的“海峡两岸”合唱比赛并荣获银茉莉奖等。
音乐学专业积极开展国际化办学,引导学生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拓展学生国际视野。通过2013年与意大利维琴察国立音乐学院建立友好校际关系,2016年与韩国釜山大学签订合作交流协议,专业在办学层次上得到进一步提升。音乐学专业师生曾先后5次代表国家汉办到大洋洲、东南亚的多个国家进行巡回演出,传播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先后有2位学生成功申请到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旅游孔子学院的志愿者教师岗位。
音乐学专业办学十余年来已培养了近300名毕业生,其中大量毕业生成长为音乐机构、院校和艺术团体及相关企业的中坚力量,也有一些上升到了更高平台继续深造。截至目前,音乐系毕业生就业率近100%,其中20%的毕业生获得了继续读研深造的机会,16%的毕业生走上中小学音乐教育之路,共5位校友进入国内重点高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