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19时,人文与艺术学院于文科楼A501会议室,以线上+线下形式举办“‘春晓’还是‘春晚’”主题讲座。讲座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杜晓勤主讲,人文与艺术学院院长史修永出席,汉语言系部分教师以及学生参加。
讲座伊始,杜晓勤教授阐述了古代文学研究六要素,分别为时代、作家、作品、义理、考据、词章。他表示,在研读古代文学时,应将六个因素相互贯通、综合考虑。随后,杜教授提出了古典诗歌的欣赏方法——阅读原典、回归文本,这是古人做学问的研究方法,也是形成对古代文学的自我见解的方法。
接着,杜教授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唐诗文本的细读方法。以《长恨歌》为例,杜教授向我们传达了第一个方法“隶事用典”,即深入探究典故背后的含义。第二个方法为利用天文地理知识。杜教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与渊博的地理知识,阐释了《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中“君”的指代对象,这其中蕴含的是学科之间融会贯通的智慧。第三个方法是杜教授介绍的重点,也是本次讲座的核心,即探讨“春晓”还是“春晚”。他从形近字、唐诗的历史来源、《春晓》的诗歌内容、诗歌间的对比四方面论证了“春晓”的合理性。讲座最后,杜教授针对在场学生的问题进行了解答与建议。本次讲座顺利结束。
通过本次讲座,杜晓勤传达了“阅读与分析作品是了解作家之基础,细读文本则是基础之基础”的观点,引导同学们要树立全局意识、创新意识,要综合考量、深入探讨,才能形成自己准确而独特的理解。同学们在讲座中不仅学到了关于古代文学研究的知识,更提升了自身的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