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新闻资讯
人文与艺术学院开展《艺术之美》课程(第三期)集体备课活动
发布时间:2025-05-17 作者: 浏览量:

5月15日下午,由人文与艺术学院主办的《艺术之美》课程(第三期)集体备课活动在文科楼B212会议室召开。校党委副书记蔡世华,教务部部长石礼伟,人文与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赵红灿、院长邱雪玫、副院长刘振,学校教学咨询专家程志红、殷祥超、边和平,学院教学督导王青,以及《艺术之美》课程全体授课教师出席会议,共商课程建设与教学发展规划。

邱雪玫首先回顾了《艺术之美》课程从方案构思到落地实施的建设历程。她说,该课程是学校贯彻落实国家美育政策的重要举措,课程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以提升学生“发现美、鉴赏美”能力为根本目标,采用“艺术理论+艺术鉴赏+艺术体验”的教学形式,涵盖音乐、美术、建筑、舞蹈、书法、设计等多个艺术领域。刘振从课程授课实况、师资队伍结构、教学环节设计以及学生反馈等多个维度对《艺术之美》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了介绍。

在交流研讨环节,授课教师结合“西方经典音乐鉴赏”“中外美术史概要”“传统造物”等课程专题进行发言。孙亚云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为理念核心,指出要引导学生感受美、启迪智慧,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带领学生探索美、创造美。王磊强调应大力加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提升美育教学质量。李臻针对课程授课对象专业背景多样的特点,提出将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编写兼具普及性、融合性与趣味性的美育教材,力求把经典艺术作品讲深讲透。尤颢然就课程资源支持、师资短缺等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学校教学咨询专家和学院教学督导强调,课程教学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艺术课程的学习中真切收获美的体验。殷祥超建议提高课程建设定位,跳脱行业局限打造师资队伍,关注课程思政,丰富教学资源。程志红基于学生审美素养不均衡、学习积极性不高、美育教育碎片化的现状,强调课程教学可以使用沉浸式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重视学生上课的感受。边和平根据公共课定位,提出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筛选时应立足学生所关注的问题,提高学生思辨能力,课程应彰显民族性、时代性,采取逆向设计、案例式等方法进行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必修选修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王青针对教学目标设计,提出要艺术与科技相结合,依据学生变化对美育课程进行推广传播。

石礼伟在发言中深刻阐述了美育课程的育人价值与重要意义,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美育课程在促进学生思想进步和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最后,蔡世华作了总结发言。他肯定了美育中心和人文与艺术学院在美育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深入分析和讲解了美育课程对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影响。他以《美术鉴赏》《大学语文》课程为例,建议美育课程设计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以大德育、大美育为目标,合理使用科技手段赋能课程体系建构,对《艺术之美》课程未来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期待与要求,强调要通过高质量的美育课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邱雪玫对各位领导和专家提出的宝贵建议表示感谢,并表示,未来美育中心和人文与艺术学院将继续勇担使命,全力推动学校人文教育与审美教育迈向新高度。

图片:何艺

文字:马展飞 冉海龙

审:刘振

二审:姜媛

三审:赵红灿